乐文小说网 > 明末:辽东雄狮最新章节免费阅读完整版 > 第四百六十二回 大靖堡

第四百六十二回 大靖堡


  对于朝廷这种快饿死才想起找饭馆的行为,杨承应是见怪不怪。

  每一个王朝到了晚期,令人窒息的操作在史书上比比皆是。

  他反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安置流民,确保新拿下来地广宁卫、广宁右屯卫和义州卫地安定。

  至于救不救袁崇焕,杨承应心里尽管极不情愿,却也只能理智的选择观望。

  宁完我说得好,大帅这个时候做任何针对京畿和袁崇焕地事,等于是把刀递给待在深宫地崇祯,是嫌袁崇焕死地还不够快。

  毕竟包括崇祯在内,不少的朝中大臣,甚至有登莱巡抚李嵩都质疑杨承应,为什么不集中兵力北上攻打辽阳城和沈阳城。

  完全无视了皇太极留在沈阳,由阿敏统率的几万八旗精兵。以及阿敏刻意制造的大量流民,迟滞大军行动。

  安排好了李朝和何斌率水师送来的粮食,杨承应像往常一样,带着侍卫们深入民间走访。

  为了以防万一,杨承应在锦袍里面穿了软甲。

  带的人里面除了侍卫,还有蒙古翻译。

  义州卫,大靖堡。

  该堡位于义州城的北方,原有墩台十三座,驻守官军五百二十名。

  但随着后金的攻占,这座堡垒荒废许久。

  杨承应收复义州卫后,派邓长春调虎步营十三哨镇守在此,防备蒙古人的同时,招抚蒙古人。

  到的时候,十三哨的哨长祖克勇正带着士兵训练。

  由于需要镇守边堡,调来的哨都是配有汤若望指点铸造的神威炮。

  士兵训练的,正是了解神威炮的构造。

  看到杨承应来了,祖克勇赶紧下令停课,飞奔而来:

  “末将祖克勇,拜见大帅!”

  “我只是来视察边关,你们不用停止教课。”杨承应笑道。

  “属下这点本事,在大帅面前那是鲁班门前弄大斧,不值一提。”

  祖克勇憨笑的说道。

  他本来不姓祖,因为是祖大寿的家丁,所以姓祖。

  后来祖大寿解散家丁,祖克勇便去了勇健营,做了一名小旗。

  再后来,虎步营扩军急缺人才,就经过祖大寿同意后,把祖克勇调去虎步营做了一名哨长。

  这些事都没有经过杨承应,只是后来禀报一声。

  如果是没设文馆以前,这么一件事还要等他同意再动,既耽误事又累死人。

  “这些日子,有多少蒙古人来投靠?”

  寒暄几句后,杨承应言归正传。

  “回大帅,一共有六户牧民,都来自于朵颜卫,一个叫布尔花诺颜麾下。”

  祖克勇禀报道:“按照您的要求,我问清楚他们的情况后,把他们安置在狗河寨以北的岗子上。”

  “朵颜卫没问你要人?”

  杨承应随口问道。

  “问了,他娘的还是带着骑兵来的。”

  祖克勇叉着腰,豪爽地笑道:“老子岂会怕他,就让弟兄们带着鸟铳和神威炮,准备给他来一下。不想,他们都吓跑了。”

  随着鸟铳生产增多,发到每个哨变为可能。

  祖克勇的十三哨,就有鸟铳三十杆,神威炮一门。33ýqxsś.ćőm

  “后来呢?”杨承应又问。

  “他们没再来,估计是去找您了?”

  想到大帅这么问,祖克勇觉得肯定是这样。

  杨承应哈哈笑了起来:“你也知道。我让你们在做好防备的情况下,再和朵颜卫蒙古人交涉。哪有你一上来就放一发炮弹的道理?”

  “我不是故意的,看到蒙古人气势汹汹来了。”

  祖克勇脸一下子臊得通红,“我当时慌了神就发炮,事后才想起大帅的话。”

  “没事。对方气势汹汹,你们做出误判很正常。”

  杨承应没责备他们:“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,还可以发炮。只是,事后派人告知我们一声,别等人家上门告状,我们才知道。”

  “是,属下知道了。”

  祖克勇把背挺得直直的。

  他当时没想那么多,见大帅没有责备,心里也就不再往深处想。

  “大帅,那些蒙古人找到您说什么啦?”

  祖克勇反而对后来的事很好奇。

  “说几句就算了。”

  杨承应不在意:“又不是我们故意拉他们的牧民,这怎么能怪我们。”

  “就是。要是我们没有实力,他们就不上门要说法,而是提着刀来了。”

  “知道就好,下次注意。”

  “哦。”祖克勇点了点头。

  杨承应让他带着自己去新投靠的牧民家中,看一看是什么境况。

  不论汉蒙,背井离乡避难都是件充满悲伤的事。

  能这样割舍,只能说明他们活不下去,为了生存迫不得已。

  等杨承应看到时,就知道多么的不得已。

  这些牧民,连衣服都没有,只穿了件兽皮。

  无论大人小孩,光着脚。

  由于长时间逃荒,一个个脚上磨出厚厚的老茧。

  背也是驼着的,一个原因是长年累月给诺颜做工,另一个原因是盯着地上走,怕踩到尖尖的石头。

  比如,杨承应到的这户就是典型。

  户主名叫苏班代,以前是布尔花诺颜名下牧民,为诺颜放羊。

  苏班代的老婆叫苏额哲,因为长得有几分姿色,经常被布尔花诺颜叫去陪睡。

  夫妻俩不堪忍受这种生活,加上白灾,没有吃的。于是和其他同伴串联后,一起逃亡义州卫。

  两口子有六个孩子,生下后夭折了两个,逃难中死了一个,只剩下三个。

  三个孩子,两男一女都光着上身,下面用破麻布遮住。

  见到杨承应到来,苏额哲下意识躲进屋,三个孩子也跑到了茅屋后面。

  原因不必细说。

  只有苏班代诚惶诚恐地迎接,还一个劲儿的磕头。

  翻译再三告诉他,杨帅只是来了解他们的生活,苏班代才勉强相信。

  苏班代这里没有椅子,杨承应随便找一块大石头坐下,问道:“发放的口粮,你有收到吗?”

  “收到了。大老爷的恩典,奴才们一辈子都记着。”

  听完翻译的话,苏班代一边说一边要下跪。

  杨承应让祖泽润把他扶起后,继续问道:“种子和农具呢?”

  “都有收到。”

  苏班代站着,弯腰答道。

  “你知道怎么种地吗?”杨承应问。

  “知道。”

  “你知道?”

  “是的,大老爷。我以前也见到过逃荒的汉人,他们投靠了苏布地大首领后,到板升城种地,奴才学了一手。”

  蒙古人耕作技术远不及汉人,农业经营也非常粗放。后来随着明蒙议和,大量汉人逃亡到蒙古,被蒙古人安置在板升城种地。

  板升城不是唯一的地名,凡是汉人在蒙古地界上搭建房屋、开垦荒地的区域,都可以称为“板升”。

  最有名的板升城,大概是归化城,即呼和浩特旧城。


  (https://www.lewenwuxs.com/89/89039/73280585.html)


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:www.lewenwuxs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ewenwuxs.com